2月28日,消化病醫院執行院長趙青川教授做客《名醫講堂》第六期,以“降糖減脂和預防肌減癥”為主題,為各專科醫院、科室中青年醫師分享了自己在肌減癥疾病認識及飲食調節方面的經驗。
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李武平副院長致辭表示,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速,肌減癥如影隨行,引發多重并發癥,導致老年人群生活質量下降,給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肌減癥的規范化診治水平亟待提高。趙青川教授長期致力于肌減癥方面的相關治療研究及營養支持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趙青川
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消化病醫院執行院長
趙青川教授從肥胖標準、減重誤區、健康飲食、肌肉重要性幾個方面切入,詳細闡述了降糖減脂和預防肌減癥這一主題內容。
“大概10年前,我有一過性的血糖升高,不知道該吃什么,之后就做了一個專業叫臨床營養。”趙青川教授擔任陜西省醫學會臨床營養學分會的主任委員,始終關注著這個領域。
肥胖標準
BMI指數是一個標準,正常是18—24之間。除此之外還有腰圍,男性不超過90cm,女性不超過85cm。肥胖除了和高血壓、糖尿病相關性極高,還跟腫瘤發病率密切相關,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宮內膜癌、結腸癌,還有胰腺癌的發病率都會增加。
肥胖有這么多不利因素,減重運動迫在眉睫。
減重誤區
誤區一,肥胖就是體重大。
肥胖是指身體脂肪含量多。運動員的體重超標,但體脂率不高,超重是因為肌肉含量高。BMI指數并不能真實反映肥胖程度。
誤區二,減重就是減體重。
減重是減掉身體多余的脂肪。盲目節食,又不鍛煉,身體最終減少的是肌肉。健康科學的減重是多減脂肪,少減肌肉。
科學“吃飯”
飲食不健康,不是品種少,而是熱量高。學會鑒別食物,給每種食物打一個標簽,叫血糖生成指數(GI)。GI值75以上的食物,吸收快,消化快,血糖升高快,盡量少吃。
除了食物鑒別,飲食方面還有斷食的概念,適合體重超標或腰圍超標的人群。多吃新鮮食物、深色系的蔬菜,在科學指導下進行斷食,改善血糖的代謝。經趙青川教授治療,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沒有發生器質性病變之前實現逆轉,血糖恢復到正常水平。
肌肉有多重要?
如果不出意外,每一個人最終都會得肌減癥。
肌肉減少癥,是指人體的骨骼肌隨年齡增長,肌肉含量下降,力量減弱,功能減退。人體正常行走、活動能力下降,平衡力下降,住院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大大提高,摔倒、墜床等等。另外如代謝綜合征、癌癥、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發病率增加。肌減癥嚴重的老人,猶如紙糊的小船,搖搖欲墜。
肌減癥發病除年齡因素外,運動和營養也是誘因。
游泳、散步、走路或是騎車,這些都是有氧運動,無法代替肌肉抗阻力訓練。近幾年的研究,徹底顛覆了醫學對肌肉的認識。肌肉類似于內分泌器官,能夠分泌上百種肌細胞因子,這些因子與脂肪、運動、糖尿病、癌癥都有關系,不僅影響肌肉的生理功能,還影響到其他新陳代謝,炎癥、老年癡呆、帕金森、神經退化等。堅持科學的肌肉抗阻力訓練,能夠有效預防或延緩肌減癥的發生發展。
營養狀態,蛋白質合成分解的平衡則決定了肌肉的質量。糖尿病患者要堅持科學鍛煉,多攝入優質蛋白,減少白米、白面的攝入,控制血糖,減少肌肉萎縮。蛋糕、奶糖、可樂,這些食物飲品能給人帶來愉悅感,是因為人體內神經細胞、紅細胞、腎上腺只吸收葡萄糖,不吸收脂肪酸。如果身體健康受到威脅,大家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戒斷很難,貴在堅持。
趙青川教授現場回答了降糖減脂與肌減癥認識方面的問題,講座語言生動,舉例鮮活,內容精彩,希望廣大中青年醫師提高臨床水平的同時身體力行,自己也擁有健康的體魄,從容應對人生的挑戰。本次講座線上線下同步直播,在線觀看,留言、分享、點贊量兩萬余次。